投資是要靠自己思考,不是『Yes or No』的問題
最近又常被問:『我想買OO亞洲高收債,可以嗎?』『因為要升息了,是不是該把高收債換成平衡型基金、或多重配置基金?』....這些問題都一樣跳不出我說過的買債三要素,問多了,我的耐心就少了,因為我腦袋一直浮現:啊不是寫了N篇、講了N遍了,還不懂?還是不懂?真讓人沮喪!
回到我們投資的初衷,買任何一檔基金或股票能賺的只有兩種:1.資本利得2.配息,而前者一定要買在相對低點,否則賠嫌的機率很高,而後者就是我一直講的買債三要素(以配息為目的、不在乎淨值的波動、長期投資),拿債券(不管甚麼債)為例,以這波的景氣循環,2013年後要賺資本利得是很難的,所以你問我『我想買OO亞洲高收債,可以嗎?』,那分明就只能賺配息了,既然要賺配息就要做到買債三要素,此時已經不是能不能?可不可以?好不好的問題了,答案在自己的心中吧,問你自己能否做到此三要素啊!同樣的問題:『買南非幣計價的好不好?』『買中國債好不好?』,答案還是問自己啊,怎麼一直都問我呢?我怎會知道你能耐得住南非幣的大幅貶值?亦或中國債的突然大跌呢?買的時候想清楚再下手,不要每次都套牢了(明明是要賺資本利得的,卻買在高點,當然套牢了),再無奈的等待回本(勉強的以配息為目的),但其實根本做不到不在乎淨值的波動,所以天天生活在恐懼折磨中,這樣投資有何意思,早知如此那定存就好了,不是嗎?
另一問題:『因為要升息了,是不是該把高收債換成平衡型基金、或多重配置基金?』,我以配息為目的,買之前挑好我要的產品,確定接受了它的波動,即不在乎淨值的波動,然後就長期投資,不再轉換了,這才是真的是買債三要素的真義,因為收益不好(因為會產生資本利損),因為淨值會跌⋯等而有疑慮的人,都還是很在乎資本利得,那只好換了,但換之前也要想清楚新基金波動度的問題,因為每一種產品,都有它波動大的時候,你一樣要不在乎,否則不是要一直不停的換,那還要換在對的時機,說穿了要完美無缺、無縫接軌,能做到自然是最好的,做不到那就乖乖以領息為目的,接受淨值的波動,如果都做不到,那根本不要買才對吧,所以大家惦惦自己的斤兩,看自己屬於哪一種,就選那種的投資方法吧!